以疫情为契机促进消费升级

2020-03-12 13:11:18 编辑:启达网络 来源:网络搜集

新冠疫情成为2020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事件,对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冲击。总体来看,目前疫情在中国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在全球的蔓延态势却不乐观。疫情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供需两侧均造成了明显影响。需求侧来看,疫情对消费产生了明显冲击,同时对投资和出口也带来负面影响。供给侧来看,复工复产的延迟、交通运输的阻滞使得产业链上中下游存在一定缺口,导致国内企业产能利用不足;疫情使得产业链存在一定的调整风险。从国际视角来看,疫情的全球蔓延为全球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短期主要冲击全球供应产业链,但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总需求产生压制,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仍在发酵,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厘清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但危中也有机,应化疫情之危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机,为长期经济提质增效打好基础。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决定其对经济冲击大小的关键,但总体而言,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运行轨迹。因此,未来政策的基本方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背景下,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升级的动态平衡。

当前政策需针对短期和长期精准发力,兼顾短稳长优。短期政策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政策要更加精准发力,各地政府要以稳企业、稳就业为核心抓手。除武汉外,各地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加快推出系列精准措施,重点推动有序复工复产复市,将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政策应借疫情之机下大气力推进改革,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补相关短板,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以疫情为契机促进消费升级,启动消费转型升级规划

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7.8%、31.2%、11%。本次疫情让消费短期承压,同时也催生了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1、疫情对消费产生较大冲击。细分行业层面,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实体商贸零售、线下教育培训、电影院线等相关行业均受到较大冲击,短期呈下行态势;但预防药品、医疗保健、日用洗涤用品、消毒液、在线教育等行业消费因需求上升而出现增长。由于春节是旅游、购物、娱乐消费高峰时期,一季度消费整体承压。居民主体层面,疫情的冲击造成职工延期返程、企业开工不足以及新成长经营主体减少,新增就业数量减少,在短期内会加剧摩擦性失业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2019年9月,居民部门宏观杠杆率达56.31%,较高的杠杆率使得家庭支出端面临着较大的刚性支付压力,将进一步压制居民消费。但若疫情能够得到快速有效遏制,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保持稳定,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出现补偿性增长。

2、疫情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危中有机”,疫情催生消费发展新模式。第一,科技赋能增加,消费效率提升。疫情期间,为减少外出活动,需求端消费者将很大一部分线下消费转移到了线上;供给端厂商开始尝试提供机器人、无人机无接触供货等科技赋能方式;同时线下消费中使用智能机器自助结账的方式逐步增加;消费者从APP中选好商品、超市打包、消费者自取的模式也广为应用,消费效率进一步提升。第二,“互联网+消费”发展,供给质量提升。疫情防控期间,假期的延长和隔离的需要为“互联网+消费”发展提供了机遇。短视频、院线电影搬至互联网上映满足了居民在线娱乐的需求,大中小学延期开学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延期复工复产推动了互联网公司在线办公软件的开发、升级、完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使“互联网+消费”的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不断满足居民日益个性化、综合化的消费需求。第三,健康消费增长,消费结构改变。疫情发生以来,居民逐步重视日常卫生习惯,家用消毒液、洗手液、口罩等卫生用品消费迎来大幅增长,健身器械、保健用品等旨在提升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的消费也预计会上升,医疗保险、医疗支出等也会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中医疗卫生相关支出将会占比更高。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方向。

3、内需潜力有待释放,消费升级正当其时。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规模在全球位居前列,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164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长期消费趋势持续向好发展。

对策建议:

1、短期稳定和扩大消费。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有必要采取短期应急政策稳定消费,同时着眼长远,采取长期政策助力消费升级。短期政策需着眼稳定就业这个核心点,多措并举稳定消费。一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将就业优先政策纳入到宏观政策层面,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大逆周期调节以护航经济平稳发展、保持就业稳定;同时实施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稳定就业预期。二要稳定居民收入预期。财政政策需精准发力,在既有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考虑设立专项补助金,建议按照疫情持续期间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一次性补助所有未及时复工复产的中小企业,以减轻疫情期间企业正常支付职工工资的负担,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三要恢复短期消费需求。考虑抗击疫情特殊时期,可以考虑为湖北省地区群众提供消费配给券,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予每人每月500元到2000元的消费配给券,疫情结束后仍给予一季度过渡期;2020年特殊地区适当增加新牌照的投放,增加汽车购买机会。

2、启动消费中长期规划,推动消费转型升级。长期政策需围绕培育中产阶层、扩大国内市场、增加有效供给等核心点展开。一要启动中长期消费转型升级规划,培育中产阶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支持措施,改革个人所得税,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有序减少中等及偏下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争取在未来10年内增加3亿以上中产阶层。二要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基本消费要更加经济、实惠、安全,中高端消费市场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环境。

3、有效增加供给,实现消费与供给侧升级的动态平衡。结合此次疫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互联网消费等消费新业态,重视发掘医疗、健康、卫生用品等新增长点,继续推动教育、文化、娱乐、体育、旅游消费发展,促进服务消费朝更加专业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外贸增长

疫情对我国外贸产生了一定负面冲击,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疫情主要局限在中国国内阶段。微观上,由于复工复产的延迟和交通运输未完全恢复正常,不少出口企业出现用工难、交货困难等困境,存在订单转移的风险。宏观上,由于疫情被世卫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而存在产业链转移的担忧。第二个阶段,即疫情全球蔓延阶段。从供给侧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产业相互间高度依赖、密切关联,随着日本、韩国、意大利、欧盟疫情形势加剧,可能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进而拖累全球经济增速。

从需求侧看,一方面,疫情蔓延带来诸多国家居民外出活动减少,对需求带来直接冲击。另一方面,供给侧的冲击易传导至需求侧。全球产业链受损可能引起企业的倒闭潮,进而减少就业和居民的收入,世界贸易的减少会削弱各国的出口,传导至终端需求侧,反应为企业的投资需求、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出口的降低。全球总需求的大幅减弱不排除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而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全球总需求的下滑将会冲击我国的出口,我国经济也将在全球经济下行中受到冲击。当然,如果疫情在全球出现明显蔓延,由于我国具有较全的产业链,并且产能也在逐步恢复,全球对我国的出口依赖性也将提高,这也是一个重要机遇。

1、加强国际合作,防范疫情扩散和对经济冲击。疫情蔓延至全球,成为世界性问题,各国应首要加强国际合作,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和国际经济危机的发生。作为疫情防控实践比较充分的国家,我国应主动加强国际疫情防控合作,特别是要向一些防护能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防疫援助,比如非洲国家。各国应加强在病毒认知、疫病特征、临床诊断、药物治疗、疫苗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总结各国遏制疫情传播的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切实行动,最大限度遏制疫情的传播。

2、多措并举,保持外贸的基本稳定。针对疫情对我国企业复工复产的冲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并争取扩大出口。短期来看,一要稳物流,在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疫情前提下,尽快疏通交通运输。二要稳生产,加快推进职工的复工复产,鼓励弹性工作制,线上办公、远程办公。三要稳客户,建立应急法律服务机制,为外贸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减少国际贸易纠纷。四要稳信心,通过有力政策稳定企业和职工信心。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当前国际产业链高度融合,单凭一国之力难以生产全部所需产品,要坚定不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时主动积极开拓市场,增加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合作,避免对外贸易过度集中的情况。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要积极拓展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层次,形成供应链的上下游分工,由市场开拓向产业转移转变。

4、加强国际供应链和宏观政策合作。疫情扩散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负面的冲击,要加强国际供应链协调与合作,搭建国际供应链平台,在疫情得到有效防范的情况下,切实推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复工复产,避免对全球经济的冲击。2020年3月3日,美联储于采取了紧急降息50个基点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可能的经济下行风险。各国应加强在宏观政策领域的协调,采取精准有力的货币、财政政策对冲潜在的经济总需求下滑,保持全球经济金融的基本稳定,同时应关注货币政策使用过度、未来政策空间较小的状况。

三、加大民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

短期投资阶段性承压,疫情从供需两端冲击投资。从供给端来看,企业投资能力下降。假期的延长、隔离的需要以及交通仍未完全畅通使得企业复工复产不断推延,企业支出端面临着固定的工资、房租、贷款偿还、社保缴费等刚性支付压力,而收入端面临着订单损失、供应链不畅和需求锐减导致的收入减少,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大,投资能力有所下降。

从需求端来看,企业投资意愿受到非对称冲击。从企业抗风险角度分析,此次疫情一方面使得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企业投资意愿萎缩;另一方面,也使得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因预期到更大的市场空间,而导致其投资意愿增强。从疫情对不同行业冲击角度分析,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交运、旅游、院线、住宿、线下培训等行业的投资意愿将减小,但医疗、保健用品、卫生用品、5G、互联网、物流基地等行业的投资将会加大。总体来看,短期投资阶段性承压,但长期将会释放更多投资需求。为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有必要适当扩大投资,但同时又要避免刺激无效低端的投资。为此,要统筹短期和长期经济发展需求,适当扩大投资。

1、加大新型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民生领域基建投资。着重加强对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医疗、教育、政务协调等领域的投资,提高人民获得感。二是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新领域的发展不仅缓解了疫情状态下社会功能停滞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以此为契机,加大对智慧城市、物流基地、5G技术、互联网等相关基础设施投资,以新型基建稳增长、促进产业升级。

2、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疫情发生后,国内产业链受到冲击,体现了建设产业数字化平台的重要性,国际产业链转移的风险暴露了当前我国制造业技术不够先进的问题。建议通过专项贷款或抵押补充贷款(PSL)方式,提供较大量的中长期融资,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切实支持。

要提升国内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增强不可替代性。要着眼于国内生产配套能力提升及国内产业资源整合,大力推动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国内中间品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增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以进口替代及内生增长能力的提升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减小外生事件可能导致的产业链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四、打造国际一流的医疗、卫生标杆体系

新冠疫情不仅仅是对我国经济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要深入吸取经验教训,转危为机,打造国际一流的医疗、卫生标杆体系。同时以此作为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1、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按照经济发展总量、常住人口数量合理布局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特别加大特大城市、核心城市圈的医疗资源,同时补农村、社区医疗资源的短板。

2、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特别注意加强执业人员的待遇保障和安全保障,切实提高医生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医疗卫生事业。

3、要切实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医保全国统筹,增加医保覆盖广度和力度,切实减少居民就医负担,最大程度减少居民“因病致贫”的担忧。

4、要加大医药科研支持力度。鼓励医药科研机构、医院、高校的产学研融合,增加对基础医学科研的投入,减轻市场医药研发机构的税费负担,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医学研究、药物研发的新高地。

5、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依托高校,建设重大疫情防控研究院,提升重大疫情防控研究水平,打造国际领先平台。

五、加强国际交流和舆情宣传

此次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采取了有力有效的措施,遏制了疫情的内部蔓延,并为国际社会抵抗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赞扬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为世界树立了新标杆。但依然有人散布不实言论,制造“政治病毒”和“信息病毒”。我国应加大国际交流,加强舆情宣传,塑造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1、加强与各国医疗卫生部门的交流合作。加强同世卫组织和各国医疗卫生部门的合作,邀请相关专家来华考察,了解中国抗击疫情的措施。同时加大对医疗卫生资源薄弱和疫情形势严峻的国家的援助,派出专家组指导疫情防控实践,必要时派出救援组支援海外病人救治,捐赠疫情检测试剂以及相关防护装备,用实际行动赢得国际认可。争取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该领域的特别关注。

2、加强舆情宣传。收集国际舆情,积极宣介中方声音。疫情爆发以来,国际上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虽不乏挺我、赞我之举,但中国主流媒体鲜有报道。例如,阿联酋政府针对该国因新冠谣言而出现的恐慌情绪,以及对华歧视和仇视的言论采取了管控措施:如果有人在网络上以言论和图片讽刺和嘲笑中国疫情和病人的,则会被处以15万迪拉姆(约合30万人民币)的巨额罚款和6个月的刑期。要加大对疫情一线英雄事迹的宣传,外宣部门可着人专门收集此类正能量信息,以广为宣传,匡扶正义。

3、鼓励在华外国人积极发声。应鼓励和支持在华友华人士写下中国抗击疫情一线故事、接受媒体采访,通过网络媒体、官方报道、驻外使领馆宣传等方式向世界,如实讲述在中国,特别是在湖北和武汉的亲身经历,以事实驳斥个别西媒不实言论。一些西方大国对此次中国之国难,一面予以人道主义支持,一面又将此疫视为唱衰和阻遏中国崛起之良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抹黑中国抗疫斗争。疫情来势汹涌,难免百密一疏,西媒放大漏洞,无视中国全民抗疫的付出和努力。我国宣传部门可鼓励和支持各国留守外籍人士讲述他们所见所闻所感,多视角展现武汉英雄城的形象。利用他们的语言优势和外籍身份讲述中国万众一心抗疫的“武汉故事”,呈现一个真实感人、自信乐观、不屈不挠的中国形象和武汉形象,表明中国和武汉既是病毒的中招者,更是病魔的抗争者。

4、保障抗击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通报疫情的最新数据、病毒认知、临床症状、治疗药物、中西医相结合原理、疫苗研发等专业情况,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抗击疫情的信心。非洲、拉美一些国家媒体大多引用欧美媒体报道我抗疫形势,良莠不齐,信息传递不充分不准确。中国外宣部门以及湖北和武汉外宣部门可利用有关媒体和高校的语言资源,通过英语、西班牙语、葡语、法语等多语种,运用新媒体,快捷、灵活地传递我抗疫实况和实情。

六、关于政策支持

此次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短期带给了我们伤痛,但也为长期改革提供了机遇。在采取政策有效应对疫情的冲击时,需统筹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政策不宜长期化、固定化、扩大化;长期来看,应借疫情之机下大气力推进改革。

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核心体现在企业现金流断裂的风险,由此会引发企业破产、居民失业、收入下滑、消费投资需求不振的次生冲击,进而可能引发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因而短期政策要以稳企业、稳就业为核心抓手。除武汉外,各地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加快推出系列精准措施,重点推动有序复工复产复市,将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财政政策要积极有为:通过进一步的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支出端负担,适度增加公益性岗位减少失业。货币政策要精准发力:维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避免疫情向金融市场的冲击,同时也绝不搞大水漫灌、刺激资产泡沫。信贷政策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维系企业现金流稳定;

长期政策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补相关短板。比如大刀阔斧推进国企改革,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深化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改革;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培育中产阶层;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市场化的方法为实体经济传导资金,解决长期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等。

本站文章均为启达网络摘自权威资料,书籍,或网络原创文章,如有版权纠纷或者违规问题,请即刻联系我们删除,我们欢迎您分享,引用和转载,我们谢绝直接复制和抄袭!感谢...
我们猜你喜欢